所謂集腋成裘,聚沙成塔,在我們這樣一個資訊如此豐富的時代,只要肯用心,根本不用擔心沒有好東西學,無論是經典還是各家學說,都能學到。 今天這個小方子藥簡方精,又便於操作,故與諸君分享。
這個方子叫茯菟丸,出自宋代的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鬥轉星移,滄海桑田,經過歷史的長河,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方子,必定是好方子。
這裡面茯苓和蓮子都是葯食同源,而且使用起來也很方便,水煮後代茶飲,或者直接泡水喝。
簡而言之,它可以健脾補腎,調心護肝,尤其在健脾補腎上,有獨到的作用。
因汝華陽尋藥物,碧松之下茯苓多。
茯苓長在松樹底下,是抱著松根生長的。 松木四季不老,茯苓得松樹的收斂之氣,因此可以四季常生,從而成就自己的物性。 茯苓的用途非常廣泛,可以與各種藥材相互配伍,無論寒溫風濕諸疾,都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,這也是茯苓被稱為“四時神藥”的原因。
茯苓伏藏土中而生,得土氣至厚,所以它能補脾土。 脾主運化,脾虛往往就是運化無力,運化無力就容易生濕,也就是說脾虛的同時往往有濕濁內生,這個時候既要補虛,又要消除已經停留的濕濁,茯苓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傳說宋代名醫錢乙白天行醫,為鄉鄰解除病痛,晚上著書立說,筆耕不綴,如此日夜辛勞,長年累月,就患了風濕病。 錢乙認為,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,痰濕不除,疾病難好。 於是他另闢蹊徑,直接從臟腑入手,遍閱古籍之後發現了茯苓這味藥。
茯苓在古代又写作“伏灵”,古人认为,松树是很有灵气的,松树死亡后,它的灵气就伏结于根部,如果松树根上有茯苓,那么松树上一定会有菟丝子。老话说,千年古松,下有茯苓,上有菟丝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