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便是人體每日代謝的產物,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,經過胃腸道消化、吸收之後,營養物質會排出到小腸,剩餘的殘渣進入大腸,再經過腸道蠕動,最終形成大便排出體外。
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,都會影響大便最後形成的形態。
正常情況下,大便的顏色是黃色的,此外吃了一些含天然色素的食物,大便顏色也會發生改變,屬於正常情況。需要警惕的是,在沒有食用鴨血、紫薯、桑葚等食物的前提下,大便顏色呈黑色,可能與消化道潰瘍、上消化道腫瘤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關。原因是血在消化道殘留的時間較長,破壞了紅細胞,同時在胃酸的作用下,血紅蛋白與腸道內的硫化物結合,最終形成黑便。正常情況下,消化道是不會無緣無故出血的,不管是一次性便血,還是反覆性便血,都要及時到醫院就診。
尤其是出現持續性的、少量的、帶黏液的血便,而且便意頻繁,伴有腹痛、消瘦、肛門墜脹感等癥狀時,要警惕是否發生了大腸癌。正常的大便形狀是呈香腸狀的,而且表面很光滑或有裂痕,如果大便變得很細,可能與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。但是,如果大便變細的同時,還伴隨出血或粘液的癥狀,就要考慮是否是直腸息肉、直腸癌或肛乳頭瘤。
健康人群每天需要排便1~2次,或者2~3天排便1次。 如果排便次數突然增多,變成一天5~10左右,甚至更多,並且出現里急后重的感覺,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,可能是直腸癌的信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