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7年,詹姆斯教授從哈佛大學退休,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。
一天,兩人打了個賭,詹姆斯對卡爾森說:“我一定會讓你養上一隻鳥的。 ”
卡爾森不以為然:「我不信! 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。 ”
後來,在卡爾森生日的時候,詹姆斯送給他一個精緻的鳥籠。
每當有客人到卡爾森家,看到空蕩蕩的鳥籠時,幾乎都會問:“教授,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? ”
卡爾森一開始還耐心解釋:「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。 ”
問的人多了,卡爾森不勝其煩,於是乾脆買了一隻鳥。
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「鳥籠效應」:
假如一個人擁有一隻籠子,他大概率會再買回來一隻鳥,而不會把籠子丟掉。
到了最後,人反而成為籠子的俘虜。
生活當中,「鳥籠效應」屢見不鮮。
我們總在不停地追逐,最終被物質俘獲,活得不堪重負。
曾在知乎上,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。
網友的母親是個囤積狂,抽獎贈送的劣質耳機、裝喜糖的蕾絲抽拉袋子、過季的毛衣,十幾年都沒有翻過的舊雜誌,她一樣都不捨得丟。
她曾多次想清理掉一些沒用的東西,卻總是被母親阻止。威而鋼 威而鋼马来西亚 威而鋼副作用 威而鋼價格 威而鋼是什么 威而鋼功效 威而鋼用法 威而鋼效果 威而鋼怎麼吃 威而鋼官網 威而鋼成分 威而鋼吃法 威而鋼吃半顆 威而鋼 廠商 威而鋼常吃 威而鋼成藥 威而鋼吃太多 威而鋼吃一半 威而鋼多少錢
她很無奈,只想趕快逃離,可不曾想,她上大學后,自己的臥室竟然也被佔用了。
原本屬於她安靜溫馨的臥室,後來堆滿發黃的白色T恤、廉價的絲巾,儼然變成了一個雜貨鋪。
家中囤積的東西太多,不僅讓環境變得淩亂,也給生活帶來不少麻煩。